top of page

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!?

  •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
  • Mar 15, 2013
  • 2 min read

桑迪有一4歲兒子喬伊,有天,奶奶正好來家裡,喬伊就開始哭鬧。首先因為他最愛吃的那種麥片吃完了,奶奶匆匆地買了麥片回來。才吃幾口喬伊又哭鬧。奶奶和媽媽又為他準備了麵包和蛋,他還是不滿意。大人認為,喬伊一定是不舒服情緒才這樣。

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‧克勞德在書中指出,在案例中,媽媽變得緊張,並讓孩子學會苛刻、挑剔,無同理心。其實對於喬伊,麥片只是個獲得關注的工具,讓他更感到自己更重要。並可集中注意力。實則能控制大人,並達到目的,這才是他想要的。所以大人應該教他,要考慮行為所造成何影響,時時待人著想,須有善解心,學會如何合理付出和獲得,這種自他交換之思慮及配合能增上家庭融洽,也帶來滿足和歸屬感。從另一面向來觀,會發現其實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。

心理學家奧德麗‧瑞克博士補充,因孩子被嬌慣,很多父母不著期望他對家庭有所貢獻。這想法百害而無利。反之,孩子該為家庭出力,家務可以分給孩子。當阻止孩子幫忙時,也是在否定孩子做貢獻。父母常因工作與壓力,疲憊與挫敗的回家,進而時把孩子放在電視前去做家務,但這樣會製造更多問題。假若父母讓孩子去做,遠比剝奪他嘗試要好,這樣孩子就失去學會待人著想和合作意識。

若大人能以鼓勵孩子做出貢獻的方式來教養,那哭鬧就會慢慢減少。為達成這目標有3種方式:合理的後果、溝通公式、讓孩子對家務做出貢獻。這些方式若交互運用得當,家庭成員就可為家庭做出貢獻,奠定和諧的基礎,形成穩定的教養風格。

Recent Posts

See All
幼兒上學去,環境不適應怎麼辦?

開學季來臨,孩子總會哭鬧不要上學,扒著父母的腳不願離開,孩子的不願意,讓家長也跟著焦慮起來。 0~2歲是建立安全感、依附關係的時期,盡量維持同樣的主要照顧者,往後送到團體的校園生活時比較理想。然而,有些家庭較忙,需要提早送孩子上學,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該如何跨出第一步。...

 
 
 
媽媽也不想做那麼多,但孩子就是學不會「主動」

一個媽媽的心聲:「每天都在告訴自己,我今天一定不要再吼小孩,但似乎總是事與願違;好好說,孩子好像就是聽不見。不念孩子,好像就不會去做。搞得老公覺得我神經質,每天都在吼吼吼,長輩覺得我就是黑臉,常常跟孩子說”媽媽會罵唷!”」...

 
 
 
過度教育vs拔苗助長?

在香港的私人屋苑或甚一些商業樓宇,大家不難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學習中心。現在有很多人強調早期學習的重要性,孩子未出世,父母已急不及待報名各種Playgroups,一歲就要報讀幼兒園,出名的學校競爭力很大,有些父母更為孩子分別報讀兩間幼稚園的上下午班,課餘還有各式各樣的興趣...

 
 
 

Comentários


精選文章
近期文章​
分類

Copyright @ HKPARENTS 2008  |  Best Viewed With Google Chrome, Safari, IE 10 or later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