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選擇性不語症

小美今年十三歲,在一間男女中學就讀中二,是家中獨女,與父母同住。小美的媽媽說,小美兩歲多開始上學,參加幼兒小組及幼稚園期間她都不說話,初期上學很害怕,跟着老師或校長,不肯參與小組活動,其後慢慢適應過來,不過仍然不說話。小美在其他環境表現卻不一樣,在家中跟父母說話聲線自然,沒有言語或文法問題,如果跟媽媽外出,她亦可以正常跟媽媽說話,但是遇見其他人,她都會不說話,就算到外祖父母家,她都只是用單字或身體語言回應。小學期間情況稍為好一點,到學期的最後階段她能與附近相熟的同學被動地簡單對話,聲音細小,但是如果大家對她的進度很大反應,她又會故態復萌。有一次,她可以慢慢地讀出一段課文,跟着全班鼓掌,令她成為焦點,十分尶尬,從此以後,她就不再讀課文了。四年班以後的所有會話考試都不合格,她不能在老師及同學前誦讀,當時媽媽及學校都不在意她的問題,沒有調息,拉低總體分數。其後,同學亦習慣了她不說話的現象,爭着幫她回應老師或跟她「寫紙仔」來溝通。媽媽有時亦很憤怒,覺得小美刻意對抗,沒有禮貌,用不說話來玩弄及操控成人。

我們診斷小美有選擇性不語症,是一種罕有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焦慮症,與焦慮及社交恐懼等息息相關,佔總體個案少過百分之一,普遍在五歲前病發。不語的環境通常在學校,但患者能如常在其他環境,如家庭中說話。徵狀維持數個月至數年不等,常被人誤會為害羞、怕事、對抗或操控手段,多數在病發後很久才轉介至精神科治療。很多時,他們都有少許的進步,可是有壓力後又會復發或退步。嚴重如小美的個案我們會用調理血清素的情緒藥來減低患者的焦慮,配合一套與家長及學校一同商榷的行為治療計劃,按部就班使她面對要說話的不同環境,由最初用身體語言,跟着用嘴形說話,到輕聲說話,配合適當的鼓勵,使她克服在不同程度由熟悉到陌生的社交環境循序漸進。另一方面,公眾教育極為重要,令周圍的人明白她是不能說話而不是不想說話及不合作,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,亦令學校老師及同學可以配合適量的鼓勵。過分的讚賞及鼓勵,尤其是在多人的場合反而令她成為焦點,受到壓力引致退步。反過來說,亦不用過分保護,幫她答問題、解釋或過分遷就。學校亦需要有適當的調適,這方面要小心跟醫生討論及協助。經過多方面的配合,小美在這學期進步很大,可以克服焦慮,代表學校參加隊際朗誦比賽。

精選文章
近期文章​
分類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