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孩子有所求
- 汪培珽 (作家) (原文刊載於Yahoo)
- Oct 4, 2016
- 2 min read
父母養孩子、供給孩子生活所需,是一種義務。因為小孩無謀生能力,生了就要養。既然父母提供孩子活下去的一切條件,照理說,孩子應該對父母沒有所求了才對。
沒錯,回想起來,姊姊弟弟幾乎對我無所求。小孩總是有自己的慾望,不論是吃的、用的、玩的,當他們想要又沒有時,不就會來求媽媽幫忙嗎?不會。因為從小,我沒有給他們任何「求媽媽」的機會──吃的,即使是垃圾食物,只能等媽媽主動提供,例如我買了棒棒糖回來,說今天糖果節;例如今天是野餐郊遊天,我買了洋芋片請大家吃。只要是他們主動說要買的「非必需品」,我不開先例說好,所以他們沒有習慣「求媽媽」買東西。從小到大都沒有這個習慣。
但是,有些父母會利用小孩求自己的機會,來達成自己的期望。──我現在答應你買玩具,等我要求你專心寫功課的時候,你就該聽話。
有些時候,父母利用小孩求自己的機會,減低自己的罪惡感。──我沒時間陪你,現在你的要求,我都答應,在某種程度上,我們算是兩不相欠。
更有些時候,父母怕小孩討厭自己,甚至怕小孩不愛自己,就誤以為小孩對自己有所求,是一種愛的交流。
父母和小孩的感情,不能靠外力來幫忙。我不讓小孩對我有所求,也等於我對孩子的教養,點點滴滴都得靠自己的時間、精神和力氣來完成,一點偷懶都不行。
小孩進入青少年後,對父母有所求的情況,會愈演愈烈。因為人類的慾望只會隨著年齡愈來愈多。出去玩需要錢、買東西需要錢、吃東西需要錢,「錢」跟青少年的一舉一動,有相當大的關聯性。姊姊弟弟幾乎沒求過爸爸媽媽什麼事,可以就是可以,不可以,你只能據理力爭,求是沒用的。
我跟朋友說,「青少年孩子的臉色,怎麼都這麼臭。」
朋友說,「對,他們只有對你有所求的時候,才會咪咪笑。」
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這樣呢?翻臉跟翻書一樣。這時候,請將父母的角色調整到讓孩子無所求。意思是說,除了生活起居的基本,其他什麼也不要給孩子。這是改變孩子態度的唯一方法。你以為對父母有所求才咪咪笑的孩子,喜歡自己這個樣子嗎?不喜歡。只是他們單方面無力改變。
姊姊弟弟的臉色,也常常很臭。但是當他們恢復正常的時候,都跟「有所求」無關。做父母的會很清楚地知道,他們的臭臉是青春期作祟,他們對你咪咪笑的時候,就表示他們愛你。親子的關係就該這麼單純。別讓孩子對你有所求,那不是好事。
Recent Posts
See All想知道如何養育一個樂觀的孩子? 畢竟,看到玻璃杯半滿的孩子們更善於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- 也更快樂。 這裡有六個技巧可以幫助你建立一個陽光燦爛的人生觀。 鼓勵孩子樂觀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。 (你知道樂觀主義者更有可能活到100歲嗎?)但是你如何...
加利福尼亞州奧本市的珍妮哈里斯說,她的女兒艾琳一直都非常有創意。 “當她4歲時,聽到我抱怨我的鼻子一直很冷,她用半胡桃殼,棉花和一些繩子讓我變成了'鼻子更溫暖'!”因為只有孩子獨自度過這麼多時間,他們才是自我娛樂,往往是所有出生訂單中最有創意的。...
來自加利福尼亞州Folsom的Cassandra Reigel Whetstone承認,當她7歲的女兒Clara在幼兒園時,她更加盡責。 “我每天都會問:'你老師今天給你看了什麼?'但是當歐文(現在4歲)出現的時候,我放鬆了。我不能告訴你他本月在課堂上讀過的一本書。“一旦最...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