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學得好

  • 黃景鴻校長
  • Oct 9, 2017
  • 2 min read

「學習」是人生必經的經歷。「學習」對於部份人來說,是「枯燥乏味」、「無用」、「被逼」等代名詞。或許我們先問: 為甚麼要學習? 簡單說,就是我們原本不懂,但因為對我們有用,所以必須要通過後天學習才能懂得。「呼吸」是我們自出母體時已經懂得的能力。但是,當我們唱歌、游泳或做其他劇烈運動時,我們就需要學懂另一套呼吸的方法。

不少人喜歡以電子遊戲或觀看韓國電影或戲劇作娛樂。當中,我們很容易找到很多例子,由「門外漢」變成「電競選手」、由不諳韓語變成韓文及文化專家。深信他們在這些轉變的過程中,經歷大量的學習階段,而且有關經歷並不容易。他們當中更有不少對自己的表現有階段性的要求,很多時並不滿足於目前的境界,希望向別人學習、「偷師」、自我或小組鑽研,務求要學得更好,表現得更出色。即所謂「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」。能夠做到這個境界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自主學習」或「終身學習」。

我們的子女不是沒有學習的能力,只是稍欠學習的動力或態度。簡單而言,學校的正規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安排基礎教育的訓練而設立的,包括語文、運算、思維訓練、基本知識和技能等。目的是在他們進入社會工作或獨立生活前,預早擁有基本的能力。大約兩百年以前的華人社會,教育並不普及,稍有能力的家庭會為男孩安排書齋學習,不難發現室內有「昏昏欲睡」於案者,同時亦有「求知若渴」的女孩在窗外「旁聽」。關鍵不是性別對學習的差異,而是要培養學習的興趣及需要。

我們可以首先向子女解釋學習的目的,其次是因人、時、地施教。利用子女感興趣的內容或工具,引起學習的動機,配合他們的求知慾,例如年紀小的喜歡故事形式,能力高的喜歡挑戰題等。為何晴朗的天空在日間是藍色的? 我們不一定要給他們答案,就讓他們自己找。甚至有時候連我們也不知道答案,他們就更有動力的去找,之後他們會滿臉成功的樣子,回來告訴你正確的答案。這個答案就永遠烙印在他們的腦子裡。

Recent Posts

See All
校長的話 - 自省

每天我們都會照鏡子,為的是檢視自己的容貌和衣履是否端莊整潔。其實,除了外貌外,我們有哪些地方都需要自我檢視的? 古人曾參曾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。他每天都多次督促自己反省:替別人做事,必須盡心盡力;對朋友必須忠誠守信;老師教授的知識,必須檢視是否學得好?...

 
 
 
5種培養科學愛好者的方法 (節錄)

超越課堂 根據教育周刊發表的一項分析,四分之三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在學校環境以外發現了他們的興趣。因此,尋求以課程為重點的科學探索課外活動。許多小學提供課外學習機會,以深入研究機器人和法醫學等科目。查看當地YMCA,4-H組織或娛樂中心的產品。隨著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意識到編...

 
 
 
學習超越挫折

近日逝世的高錕教授,童年時已對科學著迷,不斷嘗試、不斷實驗;他曾經自製氯氣,製造滅火筒、焰火、煙花和相紙,也試過製造泥炸彈。後來他開始研究無線電,成功地裝嵌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。 高錕教授早在60年代已經提出「光纖理論」,但當時卻被批評是「癡人說夢」。不過他並未有放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精選文章
近期文章​
分類

Copyright @ HKPARENTS 2008  |  Best Viewed With Google Chrome, Safari, IE 10 or later

bottom of page